任何效率更高的机器诞生,都会带来社会和人们观念的变革。情况往往是观念和社会变革滞后于新机器的诞生。在生活中,当马出现于生产生活中的时候,人们会发现它们的效率远高于人,于是马成为运输和农业生产的畜力,这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,人们可以有更多的剩余资源,这些剩余资源带来人口的快速增长。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带来资源的短缺,因为畜力的使用是有限的。于是作为畜力的马,出现在战场上,它们不仅能拉大车,还能成为屠杀的工具。因此,马改变了人们的观念,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,让人们的交集不断扩大、复杂,个人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粒渺小微尘。
几千年之后,当蒸汽机被发明的时候,没人相信这个吐黑烟、笨重而轰鸣的大家伙有什么作用。它常常出故障,消耗巨大燃料,产出效率低下。人们不是视它为威胁,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嘲笑的对象。
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蒸汽机不断改进。一百年之后,它已经完全可以取代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工人的岗位。它抢夺了工人的饭碗。于是,内心不服气的工人们和它举行了一场比赛,最后以一位矿工累死为结局。这就是铁锤亨利大战机器钻头的故事。
等到蒸汽机转变成内燃机的时候,伦敦街头奔跑的马车,开始感觉到了危机。毕竟在伦敦有上百万的马车和车夫。他们面临失业的危险。
机器的故事,就像发生在19世纪中期拉尔夫与火车比赛的故事一样,开头也许是笑话,过一会儿就笑不出来了。拉尔夫不相信马车会比火车差,要比试一番。一开始的时候,火车只冒出浓浓的黑烟,而马车已经拉着一车货物跑出很远,就像龟兔赛跑一般,火车开始扮演的是乌龟。但是随着火车的不断提速,它变成了兔子,以稳定的速度和超强的耐力,把挥舞马鞭的拉尔夫远抛到脑后。
2016年在首尔举行了著名的围棋人机大战。结果不言而喻,电脑阿尔法以4:1的强大优势完胜世界围棋名将李世石。人脑完败于电脑,而且败得如此惨烈。
人和机器的比赛,人从未胜出。就像人和马的比赛,人从未胜出一样。那些骑在马背上的民族,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征服能力。而人脑与机器的比赛同样败北。不论是简单的蒸汽机,还是相对复杂的电脑,乃至今天更复杂的AI,它们其实都是机器。AI不是智能,不过是复杂机器的输出结果而已。
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上,不断失败于机器,那么结果怎样呢?是人成为奴隶了吗?还是人的生活越来越糟糕呢?显然,机器的进步,给人带来的是社会和生活的进步。摄像监控的普及,让一个社会更文明、更安全。汽车的普及,让人们出行更方便;智能终端的普及,让人们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娱乐。因此,面对机器的不断诞生,我们为什么还要忧虑它们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呢?
然而,面对机器的诞生,我们不应只看到相关的职业消失了,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方面,他们也带来了新职业的诞生。网络越来越普及,电子邮件成为人们交流的方便渠道,这意味着邮递员的失业,但是网络的普及带来了网购的诞生,快递员的数量要远大于传统邮递员的数量。汽车的普及,让伦敦上百万的马车夫失业了,但是却诞生了司机这一职业群体。当我们为新机器诞生可能带来的职业危机焦虑时,不妨看看我们自己的技能能否匹配新的时代。
这种新机器诞生所带来的焦虑,不过是我们观念的危机而已。因为新的机器总是带来社会变革、带来观念变革。我们的焦虑不过是观念尚未转变,面对新的观念所产生的不适应罢了。
不曾使用过手机的那一代老人,面对在电子世界长大的一代人,同样是焦虑的。我们不要忘记那个动辄就说“垮掉的一代”“代沟”的年代。当城市化刚刚开始,人们同样对装防盗窗的城市心存芥蒂,因为它们不像农村敞开的院门,让邻居之间互相走动。今天呢,隐私已经成为我们最关心的基本内容;断亲已经成为潮流,不随意串门已经成为一种素养。
我们关心的是新机器给人带来的危机,停留的还是机器层面,就像我们说一把刀会伤害人一样,我们停留在这把刀的锋利刀刃上。但是,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更宽广一点,它锋利的刀刃还可以为我们削切食物,带来生活的便利。
当下,面对新机器的不断诞生,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自己的焦虑本身。新机器的诞生,对我们个人来说,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。汽车的诞生让我们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,那我们节省下来的时间都去哪里了?智能终端的普及,让我们可以更快地联系对方、了解更多的信息,那为什么我们却越来越孤独、越来越沉浸在短视频中不能自拔呢?这究竟是机器的错,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?
新机器的诞生,意味着一种新的能改变观念的东西诞生,只是我们还是没起步,在这场与机器的赛道上,我们胜过的其实是我们自己,不是机器。学习更多的技能,了解更多的信息,让我们掌控机器,而不是成为机器的奴隶!
《与机器赛跑》,埃里克·布林约尔松,安德鲁·麦卡菲 ,闾佳译,电子工业出版社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